此人,吾师
之江山上游走着这样一号人物,他,花名“许萌萌”,与各路高手比试萌功从来不输,当称一代萌主;他,人称“许十条”,每天早上要在朋友圈发十数条有关摄影美图欣赏的朋友圈;他,时常自黑打趣,言谈间幽默指数爆表;他,专业又勤钻研,人称“行走的劳动法”;他,爱生乐教,师门庞大又欢乐融洽。他,是我们可爱又幽默的许建宇老师,一个拥有有趣灵魂的好老师。
“吾爱吾师奖”奖章获得者 许建宇老师
吾爱吾师颁奖词:
授课风格幽默,循循善诱。在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深耕三十余年,被学生亲切称为许“萌萌”老师!
人物名片:
许建宇,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纪委委员、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本科生党总支副书记。曾获得浙江大学2009届本科生百篇特优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2013年度浙江大学第三届师德先进个人、浙江大学2013年度优质教学奖(二等奖)、2020年光华法学院泽大“吾爱吾师”奖等奖励与荣誉,并多次获得黄乾亨奖教金。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劳动法学。
从教,有得
许建宇老师浸润劳动法学科数十载,理解我国劳动法的立法概貌。谈及切身体会时,许老师感慨:“劳动法几乎没有能够离开实践而孤立存在的纯粹理论问题。所有的理论话题,例如劳动者的人权保障,都表现为劳动立法应该一个一个去解决的实际问题。”从教多年,许老师也经常回忆中带着总结,总结中带着回忆的谈到关于教学的几点心得,是经验也是体悟。
关于教学的“多”与“少” ,许老师回忆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觉得任何内容都很重要,讲稿上的每一句话都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所以,每堂课上下来,自己讲得累,学生也听得累。工作时间长了,慢慢地觉得,一门课的内容说到底是有限的,并非浩如烟海。如果把一门课比喻成一棵树,树的躯干和主要的枝杈就那么多,这就是这门课的核心内容;而各种细枝末节以及满树的叶子,就是这门课的非核心内容。倘若想把每片叶子都逐一展示并介绍给学生,那这门课是永远讲不完的了!教师要能区分出每棵“树”的躯干、主要枝杈、细枝末节和叶片,再来取舍讲课内容。另外,我们可千万别忘了:浙大学子都是具有极强自主学习能力的人精,有些内容一点就透,你讲得太累赘了反而让人觉得烦。对于教师来说,一种最理想的状态是:一个教师拥有九分以上的学问,上课时只讲掉六七分最重要的课程内容,剩下的两三分学问,用来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以及跟学生展开讨论。
关于教学的“语言” ,许老师认为上课的语言、科研的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它们可以互相交融、互相促进,但却不能互相取代。“凭着数十年教学所积累的朴素经验,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话和交流,必须使用口语化为主的、平实的、容易让人接受的语言。同时,教学语言还必须做到干货满满、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具有问题意识,给人以启迪。倘若其间能穿插一些轻松幽默的小包袱,使课堂节奏抑扬顿挫、跌宕起伏,那就堪称完美了!”
关于教学的“气场”,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其必备的前提就是师生双方须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一直觉得,教师上课时,台上台下应有一个共同的‘气场’,即双方置身于同一个氛围和同一个语言系统中,否则,这不可能是真正的教学。”许老师说他最能体会到一种当老师的感觉的时候是他给法学专业的本科生讲课的时候。一看到台下坐得满满当当的学生,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心瞬间就安定下来了,包袱一抖一个响,就能从中感受到真正的作为教师的快乐。再者,就是学生论文的写作和指导,同样需要师生间有一种共同的气场。“举一个最有挫败感的事例吧,本人仔细地看完了一篇论文,向学生发还了一审稿或二审稿,还询问了能否再作电话沟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过了很多天后,学生终于返回了仅有‘收到’两个字的邮件。在那一刻,老夫很想自己立即免除自己的‘导师’职务!”
关于教学的方式,案例教学与法规教学相结合,诚然是最理想的法科教学方式。但是,如果一定要将两者进行排序的话,许老师表示他更倾向于采用结合法条所进行的法教义学授课方式。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层出不穷,课堂上永远讲不完。但若抽丝剥茧一番,无非就是主体、法律关系、请求权基础、行为、责任、救济等等这些基本的法律范畴问题。许老师作为兼职律师经办过很多案子,作为省政府立法咨询专家也参与过本省一些劳动保障地方立法的论证座谈。基于这些实务经验,许老师想表达他认为立法的意义在于:第一,它是对各种社会鲜活事例背后法律问题的高度提炼、抽象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第二,它是在各种诉求和利益博弈的基础上,所达成的一种现阶段相对可取的平衡状态;第三,它也常常希望在现有的框架下做出一些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引领社会生活的方向。故此,若能梳理出相关立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厘清每个法条背后的逻辑思路和利益格局,明白立法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症结所在,就可以把枯燥的法条还原成生动的实践,讲课时就能起到“举一反三”之效。
关于教学的“亲历性” ,虽然错过了本学期成为主播网红的机会,但网课这样的活儿,对许老师而言,也不算太陌生。许老师长期担任着我校远程教育学院的主讲教师,其中一项重要工作便是课程内容的提前录制。“对着一部摄像机,自言自语地连讲三四节课,而且要讲得很嗨!” 学法律的人都知道,法院审案的基本要求,就是直接审理。授课是一个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过程,也同样必须符合直接性和亲历性原则。“现代的网络技术已能轻松做到资源共享,例如你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一些名校名师的授课视频,但是,假设你看完了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全部讲课视频,是否意味着你就能达到哈佛法科生的水平呢?网课所缺少的,是师生之间眼神与眼神的交流,是真实版课堂的‘气场’,是教室里发出的笑声抑或发生的尴尬,是学生在课间向老师的提问等等。这么说吧,这就好比我在讲课时喜欢写满四块黑板,在课间喜欢悠然地点着一根烟,中午时喜欢去食堂抢吃鸡肉卷,在全天课程结束后喜欢飞速地奔向16号校车……这样的亲历性,是钉钉网课无法给予的。”
为师,有道
“身在许门,是想像不到的温暖和快乐。许老师对待弟子从来没有居高临下,而是平等关爱的交流,万事也会替自己的学生考虑,日复一日的,在老师的引领下‘许师同门’就变成了一个极具魅力的大集体。”谈及许老师,丁俊雄同学如是说道。对于师生之间的相处之道,许老师也有独到的见解:双向,在建构师徒关系的过程中,双方要有互动,把自己的角色做好;尊重,导师只具有学科上的专业优势,并没有对弟子呼来唤去、颐指气使的资格,师徒间互相尊重是当然的;认真,对于弟子遇到的选课、毕业论文、寻找工作、调换住宿校区等等事宜,导师务必把它们当作一桩桩工作来认真对待,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帮助,而不要敷衍了事;距离,导师与弟子当然应该成为好朋友,但导师也要有自知之明,把握好交往的分寸。
许老师担任硕导十五年来,全程指导过的学生有一百数十人许,对师生之间的关系有所体悟。“师徒之间的联系,应以‘常态’为原则。如个别毕业后联络较少的弟子,偶尔能在某个春节或教师节发一条问候短信来,我就很高兴了。对于在校的弟子,师门则会经常小聚一下。师门群里,一些新老弟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经常聊得热火朝天,并能互相关心和照应,对此我也深感欣慰。有不少弟子在遇到劳动法疑难问题时就会来问我,‘许师’顿时便觉得很受用。有时一些私人事务需要请个别弟子帮忙,我就提醒自己尽可能遵循‘对价’原则处理,不占学生的便宜。”
“所谓的师门,其核心在于师徒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均能构建起一种和谐良性的关系,并且大家都具有一种自豪感。师门不应该成为学术的桎梏,也不应该演变成某种势力的山头,但应该成为一个温暖的、充满正能量的融洽大家庭。许门仍在努力中!”
吾爱,吾师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故,吾爱真理,亦爱吾师。
吾爱吾师许建宇。为人亲切如春风拂面,浙大劳动法领域扛把子。许老师专业,全能。“行走的劳动法”可不是随随便便说的,每当我们或者其他同学有劳动法领域问题时,发送一个邮件或者微信就能从许老师处得到帮助以及全面的科普。许老师日常,有趣。自从许老师用上智能机后(大概一年多时间),这份快乐就传递给了更多的人。许老师朋友圈各种美图印证“最会拍照的劳动法学家”这个身份,群里和朋友圈的自黑、话术、段子更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看了都会捧腹大笑,这些日常让我们卸去了诸多压力,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导师真的太开心太幸福,觉得自己太幸运了。许老师为师,绝顶。身在许门,是想像不到的温暖和快乐。许老师爱生乐教,平等待学生。得师如此,夫复何求。
——丁俊雄
吾爱吾师许建宇。许老师在我心中是一个幽默可爱、耐心细致、认真负责的老师。许老师对每一个弟子(包括已毕业的弟子)都非常关心,常会主动询问弟子近况。如果弟子在劳动法方面有什么疑难问题请教许老师,许老师会结合相关文件、法律法规认真答复,同时分享给其他弟子共同学习。此外,弟子的毕业论文许老师会逐字逐句地阅读修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我想对许老师说:“常说,师门是一生的印记,我庆幸在许门遇到了可亲可敬的师父和一大帮团结友爱的同门。有人告诉我,师父是整个师门的灵魂,而弟子越强大,师门发展就越好,则弟子就越有归属感。今日我以许门为傲,希望我也能早日成长,明日努力成为许门的骄傲。”
——盛浙
文稿:王巧灵
照片:许建宇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