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之江路51号浙江大学之江校区,这是一个我写过不知多少次的地址;然而若你单纯顺着这个地址找去,却大概率是找不到传说中的浙江大学之江校区的,因为她真正坐落的街道,是一条名为舜禹路的小路,背靠月轮山,坐望钱塘江。
初识之江是在一个夏日。走在马路上,杭城盛夏的太阳几乎要将人烤干,然而步入之江,却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浓翠扑面,绿树成荫,凉意无声浸润。夏天在之江待得久了再出到外面去,直要大呼“受不了”。之江的四季各有各的风采,夏有满山葱茏,秋有桂花香飘,冬有小雪怡情,春则万物复苏,新一年的轮回自此而始。在春夏秋冬与晴雨风雪所打造的不同景色中,于我而言,犹为值得称道的是秋雨迷朦之景。彼时,秋雨细细密密地落下,化作雾气流淌在整座校园中,草木与建筑都被披上了一层朦胧的外衣,行走其间,“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一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恰可为此景此境作注。
来到之江后,我常与亲朋笑言,本科期间盼望有一栋独属学院的法学楼而不可得,谁曾想读研时,法学院却独占了整片山头。之江校区历史悠久,时间的韵味浸透了校园的每个角落,给之江带来了一份独有的沉静气质;同时,远离繁华市区的地理位置,隔开了城市的喧嚣浮躁,造就了之江在大城市中少有的安宁氛围。于此地学习和生活,心境亦会渐渐安定下来,很有一些“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避世之感。两年的时间里,我走遍了之江的每一条道路,探访过几乎所有的角落,曾宪梓楼、3号楼、主楼、外文馆、中文馆、小礼堂、7号楼、上下红房、灰房、白房、情人湖……处处都有故事可以向后来人讲述。每当我带着同学好友游览之江,向他们介绍相关的历史与典故时,听到他们不绝于口的赞叹声,就顿生与有荣焉之感,这也是我在之江的一大快乐源泉。
之江留给我的回忆中,最鲜活、最浓墨重彩的章节还要数我在这里所遇到的人们——给予我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的老师们、同居两年活泼又可爱的室友们、一起探讨问题互帮互助的同学们,以及可亲的宿管阿姨、可敬的保安大叔……正是他们的存在,使我与之江的羁绊未曾止步于求学时光的结束、亦未曾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之江特殊的环境和条件造就了一个独特的“熟人社会”,在这里很容易与人建立起亲厚的关系,生活于此的人们哪怕未曾真正相识,也总有熟悉之感,由此而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归属感。因为在山上结识的人们,“之江”二字所承载的时间与空间不断延展,从三年前到今天再到将来,从月轮山到杭州城再到上海、苏州、香港、东京……将我们系在一起的,就是“之江”。无论我身在何处,我都深深眷恋着这片天空、这方土地和相识于此的人们。
如今已别之江一年之久,走在他乡的街道上时,我时时想起杭城;看到别处的江河时,我常常忆起钱江;而之江,则总在不期然间涌上心头,在脑海中化成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
2019届硕士研究生 巨婷
2020年7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