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社会实践: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
发布者:宋芷薇  发布日期:2020-08-25 点击次数:556


20207月,为了解我国西部发展现状,加深对脱贫攻坚工作印象,助力乡村振兴,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学生会社会实践调研小队走进了清水镇人民政府,受到了政府工作人热情的接待,了解清水镇脱贫攻坚的成效,访谈了清水镇人民政府纪委书记赵强,赵强书记曾任清水镇文华村第一书记,主持扶贫工作。

清水镇位于昭化区南部,是典型的农业镇,经济发展除务工收入外,以发展种养业为主,自成立以来,镇党委、政府开拓思路、改革创新,产业发展紧跟市委、区委布局,定位了以“猕猴桃、小水果(脆桃),稻鱼米、蛋肉鸡”为主导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思路。曾建档立卡贫困村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860户、2888人,现已全部脱贫退出。


赵书记首先大致介绍了清水镇的脱贫工作的以及成效。他指出,文华村村真正贫困的原因有几大方面,第一是交通条件差,第二是住房条件差,第三是没有像样的产业,第四就是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第五就是教育问题。

之后,赵书记详细地向实践团队介绍了脱贫攻坚的成效,并对党建扶贫情况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主要有三大措施:一,沿着212国道建设元坝,清水党群产业扶贫示范带。二,每个村都有党建示范产业园区。三,还有党扶贫建示范户。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此外,对于贫困党员,政府会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基本每个村都发展了党员引领的产业项目,带动本村贫困户脱贫。

在之后的访谈中,赵强书记回忆了脱贫攻坚过程中感触较深的一些事,表达了对当代大学生的建议和期许。赵强书记提到,我干部,我们是落实扶贫政策的落实者,你们大学生们是脱贫攻坚战的见证者,是我们脱贫攻坚战线上真正的战斗员和宣传员,在基层,就要努力去处理好一件又一件事情,不能仅仅做一个指挥员。大学生们是国家的栋梁,应当心系社会,心系基层,发扬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清水镇党委、政府的民生保障与政策支持之下,清水镇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涌现出一批致富带头人,他们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敢想敢做,最终成为清水镇脱贫致富的典型。为了更加深入了解相关扶贫工作的落地情况与具体成效,调研团队成员有幸对几位致富带头人及有关村书记进行了访谈。

刘先桂是作为几个致富带头人之一,主要经营的是养鸡产业。调研小队了解到,刘先桂的产业正搭乘电商经济的发展的东风,在考虑通过做农村电商来开拓销路、增加收入。他还特别指出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和技术帮助,正是政府的贴息贷款、专业技术人员的讲课指导,让刘先桂破除了资金、技术上的困难。在自己脱贫致富的同时,刘先桂也努力带动周边村民脱贫,他积极开展技术教学,希望能带动周边的村民一起发展,一起致富,也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刘先桂家中养鸡大棚

盛明海在自家苗圃中为实践团成员介绍自家产业


另一位清凉村致富带头人盛明海主要经营林木种植、盆景培育产业,他的种植面积达100多亩。盛明海发现,如今全世界木材和苗圃植物比较缺乏,市场比较广阔,便选择了经营林木种植、盆景培育产业。他提到自己有意向和政府合作,他还会继续提升技术,培育出更优质的品种和植物,为日后更多的合作打下基础。与刘先桂一样,他也会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尽己所能地帮助其他村民,他希望更多的村民能够在集体的影响下摒弃 “等靠要”的思想,主动抓住机会,积极参与。



调研小队成员就乡村基层法治建设对两位农户进行了提问,了解到当地镇上设有普法专员,每半年都会有普法讲座。谈到普法工作的作用,刘先桂认为,自身的法律意识有所提升,专门的法律顾问会在各类合同的签署时提供帮助,也会对离婚纠纷、土地纠纷、农业纠纷提供调解和顾问,为当地村民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盛明海也提到,他们在对外签合同的时候会咨询镇上的法律顾问,法律顾问会提供法律专业知识方面的帮助,让当地村民在经营产业的时候更加有保障。

(盛明海家工人在苗圃里劳作)


(李中元家的柑橘地)

李中元是一名党员,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走在人前,给老百姓做榜样,回乡经营,在种植猕猴桃失败后另寻出路,也是几位致富带头人之一。他发现晚熟柑橘较于其他水果有许多优势,且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于是在学了柑橘种植技术并购入树苗,将柑橘引入当地。并确定江浙为销售市场在被问及对未来的规划时,李中元表示,他希望能转变目前部分老百姓对现代农业的观望态度,带动更多的村民,将产业做大做强,扩大销售市场。

此外,调研小队还访问了松梁村张家涛书记。 张书记接见了调研队成员,并对成员准备的一些问题作出了回应,他表示,老一辈为脱贫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各种产业规模都比较小,且没有形成体系、人才资源匮乏等。张书记还表达了对调研工作的肯定,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期许,他鼓励年轻人们努力学习、回报家乡,要有乡村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过接力棒,继续努力,将家乡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