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改革高端论坛(2021)平行论坛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法治人才培养”主题发言
发布者:宋蕊  发布日期:2021-12-24 点击次数:374

 20211211日,法治与改革高端论坛(2021)在杭州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法学会指导,浙江大学主办,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承办。本次论坛主题为“共同富裕与法治建设”。平行论坛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法治人才培养”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教授胡铭主持。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教授胡铭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冯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陈柏峰,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张亮,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黄锡生,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方乐,广州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张泽涛,郑州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苗连营,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尹飞,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张庆麟,贵州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冷传莉,东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李红权,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李巍涛,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垠红,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武航宇,青岛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蔡颖雯,温州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王宗正,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安兵,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郝秀辉分别做了主题发言。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冯果

冯果:加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思考

发言要点: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的项目,是“统筹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点所在。要加快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急需解决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中国法治与国际法治、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注重法学与其他学科,特别是语言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近年来武汉大学已开始探索尝试,但总而言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一个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要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内容的融通性、体系的开放性,需要各个学术单位长期共同努力方可见其功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院长、教授 陈柏峰

陈柏峰:新政法教育的展望

发言要点: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进行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应包含对新政法教育的展望。政法教育是个偏正式的结构,为具有政治性的法学教育。现在法治领域不断扩展,过去的政法教育已不能完全概括。在全面依法治国下的新政法教育,主要有3个重要领域:

第一是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法治思想要求我们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方式,党内法规建设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既有政治性,也有法治技术性。此外,纪检监察方面也提出了新要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正在考虑设立监察法学,作为未来推动纪检监察委的一级学科。

第二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领域。近日以来,国家安全法学取得巨大成就,社会治理、社会安全对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治理法也在进一步完善。

第三是国际法治与国际政治的复杂勾连而延伸出的涉外法治领域。在人权、知识产权等领域,国际上斗争激烈,但我国也在逐渐掌握主动权。

最后,新政法教育的法治人才培养会成为趋势之一。


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张亮

张 亮: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路径与体系

发言要点: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路径可做以下优化:首先,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培养机制的各个环节。其次,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培养,也需要高端平台提供锻炼机会。再者,应当建立涉外法治人才的分类培养机制,学校负责打好思维基础,而最终则需要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审判等全方位的多个领域 。最后,做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统筹工作,重视高尖端人才的引进,把涉外法治当作“卡脖子“问题,纳入人才引进计划。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涉外律师培养机制,但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充分发挥法院、外交部门、商务部门的协同作用。


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黄锡生

黄锡生:新时代对法治人才的培养

发言要点:

当今时代的竞争,越来越多体现为法治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因此,应当越发重视新时代对法治人才的培养。新时代对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提高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实践素养的新要求,面临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联不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不畅、传统教育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不够的新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机遇: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提供思想上的指导,新文科建设起航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提供方向上的引领,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提供技术上的依托。最后,新时代对法治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路径:教育理念上的德法合一,教育主体上的专兼合一,教育内容上的学用合一和教育评价上的知行合一。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方 乐

方 乐: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如何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体系

发言要点:

法治建设在关注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在宏观视角下关注法学教育与研究是否具有中国特色。第一,要关注课程架构的主体性、原创性问题。法学学科体系建设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的基本立场,更要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作出中国贡献。

第二,要在建构法学学科体系的过程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第三,要注意学科体系科学化目标,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实践建设。在授课时力争将五大体系的内在逻辑,尤其是学生不清楚的党内法规体系阐释清楚。第四,要遵循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既要看到规律的普遍性,积极借鉴域外经验;又要注重挖掘历史底蕴,传承中国优秀法律文化。


广州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张泽涛

张泽涛:风险社会背景下法律人才的专业化培养

发言要点:

当今时代,应当注重风险社会背景下法律人才的专业化培养。风险社会是法律人才专业化培养的背景。第一,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不确定性逐渐增加。第二,行政犯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法律秩序边界的不确定性、不稳定程度逐渐提升。同时,在21世纪科技日益发达与风险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行政犯越来越专门化和技术化。此外,企业经营的风险防控与合规体系也在建设当中。第三,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法律人才培养提出了专业化、交叉融合的新要求。风险社会背景下,法律人才专业化培养有4条应对路径:第一,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进行涉外法律人才、律师职业人才、数字法治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精细化培养。第二,注重非法学法硕人才的培养,实行个性化培养。第三,整合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第四,提升教师队伍特别是实务导师的专业化水平。



郑州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苗连营

苗连营: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法治人才培养

发言要点:

在新时代思考法治人才培养问题是法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骨干性、基础性工程。法治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而非单项任务,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定位,教育体系的构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三大体系学科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基础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或理论体系要求法治人才应该有宽广的学术视野,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话语体系则是体现在有原创性、标志性的学术概念。这些概念不单单是用学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更是其背后深厚学术思想的总结与凝练,能够提高我国法治人才的学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尹飞

尹飞:明法笃行:中央财经大学法律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发言要点:

首先,回顾了习总书记关于法律实践教学的重要论述,“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次,讨论了法律实践教学的两种模式:诊所教育模式和“案例研习+实习”模式。其中,诊所教育模式的条件在我国目前基本不具备,因此一定程度上需引入德国模式。最后,分享了中央财经大学的探索与实践:采取“实践基地·实践导师·实践课程”的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打造“案例研习·模拟实训·规范化实习”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力求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校企、校地、校所合作,发挥政府、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在法治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张庆麟

张庆麟:从六个方面进行法治人才培养规划

发言要点:

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人才的培养,联系两个重要文件当中关于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规划的内容。培养新时代的法治人才,需要在六个方面进行深研,即德法兼修、进行完整的法学理论体系教育、专业的复合交叉的学习、具备中国特色、进行国际化的教学并加大国际法学科课程量,同时联系学校本身的特色,实行合理的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贵州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冷传莉

冷传莉: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法治人才培养

发言要点: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高校法学院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高度有机融合。在培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法学教育在贯彻思政教育方面本身具有先天优势,法学教育的基本观念与理念有助于促进法律知识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同时,学院也要致力于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注意法学各课程之间的联动关系与协同效应,注意将生动案例带入课堂,避免将思政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培养“自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合格的接班人”,我们责无旁贷。

东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李红权

李红权:发展德法兼修,协同育人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发言要点: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培养德法兼修新时代的法律人才,东北师范大学立足于东北,面向全国,注重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和法学研究型人才。东北师范大学法学院将政治学与法学结合在一起,建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法学人才培养体系:第一方面,坚持德法兼修的目标导向,建设具有东师特色的法学人才培养体系;第二方面,学院建立了多专业协同以及UGEUGJ实习模式,全过程的融入立德树人;第三方面,实施贯通式与进入式的具体培养路径,让学生从理念、知识等层面精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涵与实践。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李巍涛

李巍涛:以“一体两翼”的特殊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来培养突出自身特色、具有交叉学科属性的法治人才

发言要点:

依托共同富裕与法治建设的主题,各个法学院需要回应行业和社会需求,培养突出自身特色、具有交叉学科属性的法治人才。而在这一前提以及国家同学校的支持之下,北京交通大学结合学校的行业特色,以自身信息管理等优势实施法治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打造法学专业的特种兵,采取一体两翼的培养模式。在方案的推进过程当中,北京交通大学具有问题导向,重点解决科技进步给传统法学教育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法律人才。方案的实施已取得一些成效,学校在此基础上以课育赛、以赛促教,不断完善自身“一体两翼”的特殊法治人才培养的体系。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杨垠红


杨垠红: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新法科人才培养的理论图景与实现路径探索

发言要点:

基于我校开展的实践调查和调研报告,我们认为目前法学教育有实践教学难创新、学科壁垒导致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难、现代信息技术与法学教育融合有待深入等六个方面的问题,针对现状与难题,高校法学院需要在新法学专业课程建设体系上进行形式与内容的积极创新,致力于改革课程体系,并结合福建省优势与特色将思政育人融入教学全过程,同时借助现代技术推动“互联网+法学教育”与实践教育,通过涉外教育的开展培养善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武航宇

武航宇: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法治人才的作用

发言要点: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沈阳师范大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法治人才的作用。首先,德法兼修,全面推开课程思政。沈阳师范大学在本科和研究生都开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这门课,对于这门课的讲授方式,采用团队教学的方式,以法学理论专业的老师为主,又融合了宪法与行政法学等老师,让习近平法治思想更生动。第二方面,以实践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搭建不同的平台,吸引不同的人,上不同的课。第三方面,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沈阳师范大学积极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提出了一个“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不仅在校内将法律与英语专业结合,也与其他院校一起合作。



青岛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蔡颖雯

蔡颖雯:以实践推进法治课程创新与涉外人才培养

发言要点:

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为主题,青岛大学的实践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在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进校园,经授课之后,出现如何创新授课内容与形式、如何将授课老师自身学科方向与课程相结合的两个问题。为此,青岛大学法学院发起众多大学共同参与的虚拟教研室,进行跨专业、跨校、跨地区的教研交流,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力图使课程做到入脑入心。另一方面,青岛大学结合上合经贸学院项目,努力推动涉外人才的培养,加强法治智库建设。目前正推进的思路是以具体项目为载体、聚焦协同育人,加大国际化的覆盖面,同青岛这座城市的发展定位相融合,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


温州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王宗正

王宗正:高校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的实践探索

发言要点

温州大学法学院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过程中有一些具体做法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第一,出台工作方案,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法学教育培养方向,完善法治人才培养的知识、教材、课程、实践体系;第二,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高校的工作路径,发挥概论主渠道的作用;第三,系统有序地推进课程教材的建设,设立教学改革项目实践基地;第四,全面协同发挥实践的教学作用,加强校企校地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习近平法治思想。


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安兵

安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法治人才

发言要点:

西北民族大学是一个民族院校,将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依法保障各民族共同参与,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一年来,西北民族大学一些高校法学教授参与调解民事案件,积累经验,尽到了高校法学老师应尽的社会责任。其次,为了更好地上好这门课,希望能配套统一的教辅。同时,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飞跃,内涵丰富,具备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也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具有了很强的实践性,我们希望能够拥有统一配套的典型案例


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郝秀辉

郝秀辉:推进中国航空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实践

发言要点:

      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中国航空法治人才培养,一则为其重要性,一则为如何实施。就重要性而言,首先,习近平法治思想同中国航空法学之间联系密切,航空法在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路径上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其次,在国际舞台上,国家的航空利益极其需要航空法的维护,航空法治这一制高点是中国迫切需要占领的目标;再次,在网络安全、环境问题等等新方面上,航空法治人才相当缺乏。而为培养人才,中国民航大学付诸众多实践。依托众多平台,中航大主打航空法特色,深钻科研、建设智库,围绕课程与教材展开一系列设计,助推实训教学,组织航空法的高端论坛,积极提供各类服务。中国航空法学的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法学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