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记2022年浙江大学第416期博士生创新论坛 | “月轮讲坛”之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视角下的国际法研究方法:传承与创新
发布者:曹燕飞  发布日期:2022-04-30 点击次数:35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在此背景下,我国学者应当以怎样的视角和方法看待并研究国际法?如何深化对国际法的研究与应用以应对百年变局?如何传承与创新国际法研究方法?为分析和探究上述问题,2022423日,适逢世界读书日,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诚邀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的学者相聚云端,召开学术研讨会共同研讨。

会议由光华法学院副院长、国际法学教授赵骏老师主持。赵骏教授分享了他对于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视角下的国际法研究方法的内涵外延及重要性的理解。他认为研究方法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精准选择妥当的研究方法并加以妥当运用,对于开展高质量的国际法研究至关重要。开场白后,会议进入专家讲演环节。

在专家讲演板块,首先由厦门大学国际法教授徐崇利就“推行国际法治与否:中西方立场之分殊”这一主题发言。徐崇利教授指出,“法治”不仅是一个法学范畴,同时也是个政治学范畴,因而对于法治的研究有必要采用跨学科方法。随后,徐教授从基本理论、基础条件、低度要求、高度要求等四个方面,对于中西方在国际法治态度与做法上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徐崇利教授认为,从实然角度来看,目前西方不接受国际法治,国际法治的发展仍面临较大阻碍;但从应然角度发展,国际法治如何发展,主要取决于各国实力在未来的对比变化,东升西降的整体趋势下,西方对于国际法的控制力在下降,对国际法治的认同也在下降,而对国际法治持支持态度的中国则有可能在未来引领国际法治的发展。

随后,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国际法教授何志鹏就“国际法治的国家起点”这一主题进行了发言。何志鹏教授首先指出,对涉外法治方法维度的研究将对国际法治、涉外法治、跨国法治将提供很多有意义的启发。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对我国涉外法治的主张进行剖析。何志鹏教授认为,中国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观念,以国家为认知起点,具有我国深厚的历史传统,也符合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这一国际关系现实,在推进这一模式的过程中我国也应当注意防范风险、不断改进。

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授蔡从燕,以“城市与国际法律秩序关系视野中的上海:迈向国际法律之都”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述,重点探讨了城市与国际法的关系以及应当用何种方法论对该主题进行研究。蔡从燕教授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城市与国际法律秩序的关系有望突破西方中心主义,中国城市有望在国际法律秩序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中国的涉外法治实践应当注意场所选择,恰当的场所选择对于成功的制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授沈伟就“国际经济秩序与中国参与的理论(分歧)考察”这一主题进行了报告。国际经济秩序的演进和重塑已成为高频研究问题,沈伟教授研究的聚焦于国际经济秩序的代际演进方式、学术史、中国的理论实践等方面。沈伟教授认为,未来我国可以通过理论和机制层面的改革等方式,深度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造。

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授张辉以“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视角下的国际法研究方法”为题进行了汇报,并从视角和范式两个层面对国际法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张辉教授认为,在涉外法治研究不断推动的背景下,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研究有了更多重叠,因而国际法的学科知识结构有可能在未来发生变化,需要关注国内法的分支学科对国际法研究的影响。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鹏以“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风险感知与管控:基于上证制造业企业年报的初步挖掘”为主题进行了汇报。王鹏老师的研究以统计学、自然语言处理等跨学科方法,探讨了中国境外企业如何感知和管控法律风险,该研究涉及2010年至2020年间两百多家中国企业的年报,着重关注中国企业的涉外风险披露与应对。王鹏老师认为,实证研究与教义研究应当互为补充,对于数据和体系较为复杂的研究对象,实证研究具有更为独特的优势。

在与谈和点评板块,清华大学法学院的车丕照教授和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惠康教授对于发言人的汇报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并就国际法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意蕴深邃的见解。

车丕照教授强调了国际法研究方法对于国际法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哲学思想对国际法研究的推动作用。车丕照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而我国国际法研究还存在笼统、模糊、孤立、不顾国际关系现实等问题。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思维能给我国的国际法研究一系列哲学方面的启示。

黄惠康教授指出,方法论问题极具意义,但尚未在国际法学界引起足够重视。尽管学界在推广、应用西方关于国际法研究方法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法治理论中的方法论研究还亟待加强。对于国际法研究成果的价值评判标准,黄惠康教授提出“政治上有利,道义上有理,法律上有据,实践上有效”这一判断标准,同时还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实践、历史和理论三大逻辑。

与会专家就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友好交流,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和实务机构的近300名人员参与了此次线上会议。与会专家和参会人员对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对于本次会议的组织表示高度赞赏与感谢,对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期望光华法学院未来能够就“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这一主题开展更多学术交流活动。


浙江大学博士生创新论坛简介:

浙江大学第二十八届DMB(登攀)节以“百廿五筑梦卓越,二十八矢志登攀”为主题,分为博士生创新论坛和学术登攀论坛两个板块。博士生创新论坛由校博士生会、校研究生会、各院系研博会联合主办,搭建了校院两级学术活动共享平台,为全校博士生们提供了多学科学术交流盛会。自2003年首期举办以来,论坛始终秉承“求是创新”的精神,倡导学科汇聚,鼓励自主创新,以“启迪智慧,激励创新,交流学术,博采众长”为主旨,旨在充分发挥我校多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的优势,加快我校博士生“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步伐,增进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互助,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月轮讲坛简介:

月轮讲坛是光华法学院博士生会自创的学术品牌活动,该活动的创办初衷是邀请名师做客畅谈,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鼓励跨学科交融创新,打破学术壁垒;为学生创建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月轮讲坛邀请的嘉宾类型包括名师大家、优秀学生模范、实务精英、杰出校友等。讲坛过程中问答环节和分享环节并重,内容以互动交流为主。嘉宾与参会者可以随时互动,通过轻松的研讨氛围,鼓励大家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获取知识、汲取经验。20212022年度,月轮讲坛连续两年成功申报浙江大学博士生创新论坛并获得立项,并将在未来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学术活动。


来源: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生会

文:顾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