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至26日,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主办、高铭暄学术馆协办的《刑法判例百选》书稿审稿会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召开。本次审稿会作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院庆八十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胡铭院长高度重视,会前对此次审稿会做出精心安排和布置。参加审稿会的专家均是具有多年编辑经验和对案例研究多有心得的教授和法官。他们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湘潭大学以及法律出版社。该审稿会得到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和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副秘书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三位副会长、秘书长出席了会议。该审稿会以“打磨刑法案例精品,助力刑法学科进步”为宗旨,对书稿进行了全方位把脉问诊,力求为刑法学研究、刑事司法实践和学生学习刑法学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参考资料。
7月25日上午9时,审稿会在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高铭暄学术馆副馆长梁健的主持下拉开帷幕。梁健作为《刑法判例百选》首席主编,从总体上介绍了《刑法判例百选》的编写背景、参与编写的作者情况、判例撰写的思路及整体框架等编写方面的具体情况。按照议程,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部级专职委员、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胡云腾对本次书稿审稿会作主旨发言。胡云腾会长指出,《刑法判例百选》的作者陈容强大,不但有刑法学界著名学者,而且还汇聚了诸多青年才俊,这为书稿整体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胡云腾会长对书稿初稿质量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提出四项优化建议:其一,所有案例需对当事人姓名与单位进行隐性处理;其二,案情力求简洁但必须完整呈现案件全貌,为后续分析奠定事实基础;其三,针对法官办理案件过程中把握不够精准精细的法律适用环节,可以通过学术探讨进一步梳理完善;其四,裁判要旨的提炼应当实现“三重突破”——既要体现先进裁判理念,又要蕴藉法律的价值取向,还要突出科学的裁判方法,要精准把握学术视角的裁判要旨应当区别于司法实务视角的裁判规则提炼。胡云腾会长特别强调案例选择的价值导向。他指出:“猎奇案例看似吸引眼球,实则缺乏普遍参考意义;那些日常生活中频发却蕴含新问题的案件,才是真正值得深入剖析的‘富矿’。”这一观点得到在场专家的广泛认同。
接下来,法律出版社教育分社长吴昉从出版视角阐述了民法、行政法、数字法学等判例百选系列书籍出版的意义。她介绍,《民法判例百选》《行政法判例百选》首批出版便“出道即热销”,《数字法学判例百选》也因前瞻性与创新性备受社会瞩目。《刑法判例百选》的编纂同样被寄予厚望。针对书稿推进中的现实问题,她提出胡云腾会长关于裁判要旨如何提炼的见解为书稿提质提供了重要启发。在她看来,这部著作的价值远超普通案例集:它是学者智慧的结晶,既有资深专家的深刻洞见,也有青年学者的创新思考;既能为法学教育提供鲜活教材,更能为“同案同判”的司法目标提供理论支撑,推动中国法学研究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法律出版社资深策划编辑郑怡萍则从编辑规范角度提出实操建议,对案例阐述的精炼度、整体篇幅的均衡性、标题层级与样式的统一性等方面给出专业建议,力求提高本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
而后,参与审稿会的专家对每一个案例进行了点评和讨论。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曾粤兴教授指出,初稿中存在“裁判要旨与裁判理由混淆”问题,部分案例的裁判要旨实则是对判决理由的复述,未能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则。在具体案例分析中,建议结合社会变迁深化研究,例如“包某案件中当事人是否构成家庭成员的认定,需关联二十年来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这一主线展开论述更为妥当,为书稿修改提供视角启发。
北京理工大学周振杰教授在肯定在肯定“案例选择与编写质量整体较高”的同时,提出几点规范化建议:当事人姓名隐去方式需全书统一;案例称呼应避免“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某某裁定书”等混用现象;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称谓必须规范;部分案例缺失审判过程描述,需补充完整以体现司法逻辑;裁判要旨需用简练语言提炼1-2个创新点,由学者从法理层面进行深度阐释;年份较早的案例(如“天价葡萄案”)应补充后续司法实践发展,展现法律适用的动态演进,还特别提醒:“网络文献链接易失效,建议优先采用正式出版物作为引证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朱本欣教授在点评时特别强调学术严谨性,指出有的案例中存在“多数学者认为”的表述缺乏引注支撑。针对定性争议较大的许某盗窃案,指出“过度纠结于定性分析,却忽略了特别减刑制度的量刑适用,导致论述重心可能存在偏离的问题”。湘潭大学赖早兴教授则从体例优化角度提出系统性建议,认为所有作者需严格遵循统一的编写框架;部分存在内容重叠应予以精简,并对具体案例中的表述问题进行详细列举。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员、《刑事审判参考》原统稿人、国家法官学院甘肃分院特聘教授刘晓虎对判例中的作者观点和表述等是否妥当提出了完善意见。认为要努力改变当前刑法理论和司法审判研究“两张皮”的现状,要通过编写高质量案例教材切实让广大法律院校的学生找到可靠的学习“蓝本”。各案例作者既要善于从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出发阐释刑法理论,又要善于结合刑法理论的先进研究成果点出案例的精要和不足之处,使之真正发挥经典刑法案例的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中国政法大学赵霞副教授对初稿中每一个判例撰写的几大板块的相对固定和随案灵活处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7月26日上午,与会专家对案例中可能存在观点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胡云腾会长在讨论中强调案例分析应当确保裁判要旨的普适性,且在价值立场上应兼顾刑法谦抑性和保护弱势群体,该观点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的另外几位专家特别强调“系统性思维”,强调案例选择标准应兼顾典型性与代表性,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体例设计需平衡学术深度与实务参考价值,“既不能过于晦涩影响学生理解,也不能流于表面失去研究价值”,“学者分析应紧扣案例本身,避免借题发挥式的泛化讨论”。
7月26日下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时延安等三位副会长从不同视角对《刑法判例百选》初稿进行了总点评,在“强化裁判要旨提炼”“规范学术表述”“平衡理论与实践”等核心问题上形成高度共识。北京大学法学院一级教授陈兴良在充分肯定该书稿质量较高的同时,指出书稿中还存在参考文献的引注方式可以考虑进一步统一等问题,并特别提出如果在编辑中存在本书内容或者观点的争议,可以直接与他联系,商讨解决办法。梁健教授对与会专家参与此次审稿会表达了真挚的感谢,感谢各位专家对书稿完善提出的真知灼见。胡云腾会长在会议最后总结中表示:“两天的审稿研讨不仅指出了书稿存在的不足,更凝聚了刑法学界、司法实务界对案例研究的共同追求。”
此次张家口审稿会,通过直面问题的坦诚交流、专业严谨的学术探讨,为《刑法判例百选》搭建起从“初稿”到“精品”的桥梁。随着各项修改建议的落地实施,这部著作有望成为教师、学生、司法人员、社会大众喜爱的案头参考书。
2025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