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上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国际法与涉外法治沙龙暨法学前沿讲座2025年第8期——“中国国际法研究的守正与创新”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主楼308会议室顺利召开。
本次沙龙邀请到著名法学家、武汉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黄进担任主讲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胡铭担任主持人。浙江大学求是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赵骏,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施余兵,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罗国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毕莹、邱文弦,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钱旭、王森、段文,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讲师、国际法教研室主任余海鸥,上海海事大学讲师、浙江大学访问学者李东风等担任与谈人。来自全国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机构的多名师生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沙龙。
主持人胡铭教授高度评价了黄进教授在国际法学科建设和涉外法治顶层设计工作中的卓越贡献,向听众介绍了出席讲座的各位嘉宾,并宣布讲座开始。
主讲人黄进教授围绕“中国国际法研究的守正与创新”这一主题,针对“守正创新的哲学意蕴”、“守正创新是中国国际法研究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以及“中国国际法研究应该怎样守正创新”这三方面展开了论述。
首先,关于“守正创新的哲学意蕴”,黄进教授认为,“守正创新”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它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实践智慧。黄进教授指出,“守正”,即坚守正道、遵循规律、追求真理,并从广义上将“创新”阐释为一个层层递进的“三创”体系:最高层次的“创造”是实现从0到1的原始突破;“创新”是在此基础上的革新与改良;而“创业”则是将前两者的成果付诸实践,转化为现实力量。“守正创新”绝非孤立的概念,它同时构成了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黄进教授还精辟地论述了“守正”与“创新”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强调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次,关于“守正创新是中国国际法研究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黄进教授指出,推动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匹配的自主国际法学知识体系是中国国际法研究的重要使命,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守正创新”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贯穿始终,将其作为中国国际法研究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追求。鉴于此,黄进教授提出,在研究态度上,要恪守“三个尊重”,即尊重常识、尊重规律、尊重理性,并实现“三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规律、回归理性,切忌违背学术良知与客观规律去空谈构建。在具体路径上,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应实现“五个转型”:一是从以国内法学为主向国内法学与国际法学并重转型;二是从实体法学为主向实体法学与程序法学并重转型;三是从理论法学为主向理论法学与实践法学并重转型;四是从“临床法学”为主向“临床法学”与“预防法学”并重转型;五是从部门法学为主向部门法学与领域法学并重转型。“五个转型”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国际法研究的实践创新。
再次,关于“中国国际法研究应该怎样守正创新”,黄进教授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大变法”的时代,也是蕴含着“大机遇”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必须明确“守正”的根基:一是坚守法治信仰与法治精神,坚信基于民主的法治是全球治理的最佳模式;二是坚守国际法的基本价值理念,这包括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三是坚守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些原则具有普遍性、一般性、权威性和基础性,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恪守的正道。在明确“守正”的根基后,黄进教授进而系统阐述了中国国际法研究实现“创新”的八大路径:一是在理念、概念与思想理论方面推动创新,要突破“学习者”与“追随者”的心态,增强学术主体性;二是在国际法原则方面推动创新。在继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中国已有贡献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国际法原则的演进与发展;三是在国际法体系方面推动创新,要推动建立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国际法”一级学科,完善学科体系;四是在国际法规则制度方面推动创新,中国应更积极、深入地参与乃至引领从传统到新兴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五是在国际法运行的体制机制方面推动创新,中国要深入研究并主动参与塑造国际组织及其运作模式;六是在国际法治建设方面推动创新,要将研究视野从单个规则扩展到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全过程的法治生态;七是在国际法方法论方面推动创新,既要革新研究方法,大胆引入交叉学科的新工具,也要创新国际法在实践中适用的方法;八是在国际法治人才培养方面推动创新,要改革培养模式,着力培育兼具坚定家国情怀与深邃世界眼光、通晓国际规则并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精英化、复合型法治人才。
最后,黄进教授概括道,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守正的生命力;唯有将守正创新作为中国国际法研究的灵魂与根本方法论,才能推动中国国际法学在时代大变局中行稳致远,为世界法治文明作出贡献。
在随后的与谈环节中,来自各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学者纷纷对黄进教授的报告给予了点评或提出了问题,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赵骏教授对黄进教授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次讲座既能授人以鱼,也能授人以渔,在传授具体知识的同时能够启发大家的思维。赵骏教授进而指出中国国际法研究的守正与创新需要在宏观层面着重考量三大关系:一是如何平衡与衔接“新旧”传统;二是如何实现“国际”与“国内”的良性互动,既要善于运用国际规则促进国内发展,也要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三是如何借助“历史”的望远镜,从“他山之石”与“前车之鉴”中汲取智慧。赵骏教授还提出“创新”在实操层面应注意四个维度,即领域、方式、时机与过程,并强调要重视在“共商、共建、共享”过程中落实全球治理观。
施余兵教授针对“守正”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指出,应关注到当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本身也成为需要“创新”的对象时,二者之间的界限问题。他以“南海仲裁案”中仲裁庭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条款的“演化解释”为例,指出这种突破文义的解释实践,正体现了在原则问题上区分“正当守正”与“不当创新”的现实难度。
罗国强教授着重从国际法基本理论的高度,回应了黄进教授报告中的核心关切。他首先回顾了黄进教授在1984年提出的“宏观国际法学论”,认为该理论在当时大小国际公法、大小国际私法与大小国际经济法等一众说法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为整个国际法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宏观框架。罗国强教授紧接着深刻揭示了国际法学科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根本性挑战:来自国内法或国际关系等学科的学者,常常以国际法缺乏中央权威、时常被违反为由,质疑其作为“法”的资格,将其简单归为“软法”或纯粹的“国际关系工具”,导致他们在分析问题时,最终将原因归结为对国际法性质之否定。因此,罗国强教授强调,当前国际法学界一项紧迫的任务,正是必须直面并彻底回应这一根本性质疑。他呼吁要进行国际法哲学的创新,必须提出更有说服力的国际法基本理论,来系统性地论证国际法并不会因为存在违法行为或受霸权政治影响,就丧失其作为“法”的性质与约束力,更不会因此沦为纯粹的霸权工具。
毕莹副教授则从方法论与具体研究视角出发,分享了她的深刻感悟。首先,她赞同了黄进教授报告中关于“程序与实体并重”的观点。她引用学者季卫东“世界越复杂,越需要程序性义务”的话,来佐证程序法的价值日益重要这一观点。其次,她阐述了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倍增的时代,如何理解并实践“创新”。她认为,传统的、追求稳定的法律思维已不足以应对当前变局,国际法学者必须培养一种能够应对复杂、动态的时代变局的能力。最后,毕莹教授表示,黄进教授关于“守正创新”的论述,为其团队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与方向指引,其将致力于把这些新颖的、复杂的观点融入未来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中,深入探索“守正”与“创新”之间辩证关系的实现路径。
邱文弦副教授分享了她在本科教学中引入黄进教授有关论著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经历,并向黄教授求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个尖锐问题:“创新能否改变国际法的渊源、原则等根本性问题?”黄进教授对此给予了的肯定的回答。
钱旭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对法律历史的梳理,是否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守正创新”?黄进教授对此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指出如何实现守正与创新本身就是一个重大历史课题。
王森老师观察到当前国际法内部体系的划分标准存在混淆与冲突,并就此问题向黄进教授讨教。对此,黄进教授主张采取包容并进的思路,将传统的以法律关系为基础的“部门法”划分,与以问题为导向的“领域法”方法相融合,并鼓励采用超越公私、国内国际壁垒的“跨国法”视角来构建更灵活、实用的国际法知识体系。
段文老师关注如何解构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法话语体系。他主张通过融合“第三世界国际法方法论”等多元理论,形成合力。黄进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并表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秉持兼容并包的态度,广泛吸收一切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余海鸥老师分享了聆听讲座的体会,其从哲学层面将“守正”与“创新”比喻为“盾”与“矛”的关系,认为前者是守护底线,后者是开拓进取。
李东风老师从其在外国语学院国际法授课经历的实践出发,谈了对讲座内容的感受,认为黄进教授的报告令其深刻理解了国际法学研究为何必须走跨学科、跨领域的道路。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多位与会学生积极就讲座涉及的内容做出评论或提出问题。黄进教授逐一进行了精辟到位的回应和解答。
赵艺林博士生提出了两个在国际法研究中产生的困惑:一是在研究中如何突破国内法与国际法的传统分野;二是如何认识网络数字等领域中大量“软法”的性质与效力。对此,黄进教授首先鼓励青年学者要勇于打破学科壁垒,并以问题为导向。其次对于软法,他指出其是推动国际法治的重要实践,虽无强制约束力,但已成为被广泛接受的规则。
艾山江博士生以“水资源武器化”这一新兴问题为例,请教黄进教授在缺乏专门条约的情况下,是应通过创造性解释现有法规还是倡导订立新约来实现国际治理?黄进教授肯定了该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并表示其提倡通过缔结国际条约来彻底解决问题;在现阶段,则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方法,灵活利用现有规则来应对风险、维护利益与推动福祉。
最后,赵骏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感谢黄进教授为各位带来了一场内容翔实、逻辑严密,且极具理论水平的学术讲座。
至此,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国际法与涉外法治沙龙暨法学前沿讲座2025年第8期——“中国国际法研究的守正与创新”圆满结束。
文:金泽涛李浩南
图:李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