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法理与判例研究所简介 
    浙江大学法学院的法学基础理论学科建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包含法理学与法律史两个研究方向。著名法理学家李龙教授、孙笑侠教授都曾在我院法理学科任职,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青年学者。法理与判例研究所已经建立起了国内第一流的法理学科研究社群。
本所名家云集,梯队结构合理,现任葛洪义教授(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法理学家)、夏立安教授、季涛副教授、石毕凡副教授、金敏副教授、聂原老师、王晖老师和王凌皞老师。除了上述全职教师之外,本所还延请海内外名家担任兼职教授,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导梁治平教授和北海道大学退休教授、东亚法哲学会会长今井弘道教授。
 
浙江大学民商法研究所简介 
    浙江省民商法研究所为浙江省重点学科。研究所目前有教授5人(张谷、周江洪、陈信勇、王冠玺、朱庆育)、副教授4人(陈旭琴、肖燕、韩家勇、徐进)和讲师2人(陆青、章程)。另外,被誉为“华人界民法第一人”的王泽鉴先生和国内民法权威梁慧星先生作为法学院教授委员会成员中的民法学者,对本研究所的发展也给与了常年的关心和指导。
    自列入省重点学科建设以来,研究所1人次新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1人次新入选首批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万人计划)、1人次新入选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选。截止目前,民商法学科成员中,入选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浙江省151第一层次人才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2人;入选浙江省151第三层次人才1人;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万人计划)1人。该团队已形成明显的学术优势,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并充满朝气和活力,在国内高等院校中处于前列。在民法利益衡量、民法解释学和案例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已在国内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本所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国内重要刊物发表多篇文章,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211工程”、“985工程”、教育部等资助的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研究所已成功举办多次国际及国内民商法研讨会,并利用“民商法沙龙”的学术平台,邀请国内外学者就民商法热点问题进行学术交流,目前已成功举办五十余期,学术影响深远。另外,研究所目前正积极筹划和推进《浙大民商法教学与研究》、《浙大民商法文集》等学术刊物的出版工作。
本研究所除设有民商法硕士点之外,已在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基础上,设立了民商法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在民法学、商法学方向上招收博士研究生。
    在未来的发展中,本所将进一步整合团队资源,扩大已有优势,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关注司法实践,努力推进民商法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浙江大学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介绍
    本所所名为浙江大学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Zhejia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Public Law and Comparative Law);简称“公法所”(Institute of Public Law),是浙江大学的国家级重点研究所,坐落于美丽的杭州西湖湖畔的浙江大学之江校区。研究的领域主要涉及宪法、行政法、法理、刑法等学科内容。
    公法所章程经全所成员大会讨论通过。
    本所设所长1人,任期2年,按公历自然年计算。
    所长一人一届,不得连任;也不得在本所全体有资格担任所长人员已全部轮换一轮之前相隔担任。
    所长在任期间出国3个月以上,应当辞去所长之职。出国不满3个月的,应当由所长指定一名副所长为代所长。代所长的任期为被代所长的剩余期限并同样受本条第2款的约束。
    研究所的成员有:朱新力、章剑生、余军、郑春燕、郑磊、金承东、胡建淼、金伟峰、费善诚等。现任所长为余军教授。
    官方网站为:http://www.chinapublaw.zju.edu.cn/
    地址为: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之江路51号浙江大学之江校区1号楼3层。
   本所在研究生培养上注重学术规范化和学术机制的多元性,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术成熟得快,新秀阵容较强,大都活跃在国内著名大学的公法讲坛上。同时本公法所也很重视学术平台的搭建:2001创办了“中国公法网”(www.chinapublaw.com),2002年起创办《公法研究》,2004起又推出了“公法时代”丛书的出版,2009年推出了“公法论坛”。
    作为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的门户型网站,“中国公法网”自2001年创建以来一直以其新颖的创意、强大的学术气息、学术氛围保持着可观的点击率,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凡向“中国公法网”投稿一经录用的,每篇支付稿酬100--200元。每一季度末由网站维护小组发放。
    《公法研究》由浙江大学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浙江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国家重点学科编辑,现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自2002年起每年1辑,至今已经出版了13辑,而第十四辑也将于2015年03月14日出版。通过10多年的努力,《公法研究》在学术界乃至港澳台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论文引用率逐年提高。2013年《公法研究》已经申请加入CSSCI集刊。
    “公法论坛”自2009年创办,截止到2015年01月15日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十一期,邀请了包括来自大陆、香港、澳门、中国台湾、日本、美国、澳洲、加拿大等国家、地区在内的专家、学者达到数十位之多,“论坛”上探讨的学术问题程度之深、范围之广为国内外学者所瞩目。
    同时本所包括所长在内的多位学者多次受邀请参加国内外举办的盛大学术交流活动,并且多次在活动中受到褒奖。另外本所学者多次申请获得、并完成了多项国内外重大科研课题。
 
浙江大学经济法研究所简介
    浙大经济法学科,自恢复法学教育开始即设立,是国内最早设立的首批经济法硕士点之一,为理论和实务界培养了大量优秀法律人才。经过多年努力,浙江大学经济法研究所已形成了关注社会、注重实践的研究旨趣和胸怀天下、立足专业的学术品格,产生了一批对实务和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经济法学术平台。
    本所共有经济法、环境法两个博士点,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比例达到60%,在全国性的法学研究会中担任副会长的学者2名,担任常务理事学者3名,博士生导师3名,多名年轻教师入选求是青年学者和之江青年学者,具有良好的人才梯队和师资结构。
    本所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SSCI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主持国家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浙江省社科规划办重大课题等多项重大研究项目。本所举办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和高端的国际学术会议,拓展学术影响。
    本学科的专家,得到实务部门的高度认可和尊重,多名教授被聘为浙江省人大、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委政法委员会、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杭州市人大、杭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的咨询专家、顾问和执法监督员,为浙江省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做了重要的贡献。多名教授曾获得杭州仲裁委员会优秀仲裁员、全国优秀仲裁员、全国三五普法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从世界范围来看,法学学术的新兴增长点集中在本学科,包括知识产权法、环境法、金融法。近年来,这些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均存在供不应求之势。在这一背景下,本学科已被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其中,金融财税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团队,已设立“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中心”;知识产权属于学校985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环境法学科设立“环境资源能源法律研究中心”,专门培养环境法、能源法人才。可以预见,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加大自主创新,减少对环境损耗、资源投入的依赖,本学科的重要性将得到进一步凸显,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浙江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简介 
    浙江大学国际法研究源远流长。首任法学院院长是近代中国国际法学泰斗李浩培先生。浙江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已成为我国学术水平高、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承担重要研究项目和培养国际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之一。其中,海洋法、国际投资法的研究居于国内前列,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本所名家聚集,队伍结构合理。本所成员包括邹克渊教授、王贵国教授(浙大文科资深教授)、金彭年教授(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等名家,也有诸多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新锐(省151人才、求是青年学者、之江青年学者等),还柔性聘请了多位著名学者,如资深海洋法专家张克宁教授等。本所师资队伍具备较高的国际对话能力,富有学术竞争力(比如赵骏教授、翁里副教授、马光副教授、毕莹博士、何娟博士、王超博士、应坚老师、王海波老师)。
    本所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SSCI期刊等中外重要刊物发表文章,先后主持由国家社科基金、“211工程”、“985工程”、教育部、外交部、商务部、司法部等资助的项目。国际法研究所已连续三年举办海洋法国际会议,其无论在参会人员还是讨论深度上都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居于领先水平。为全方位提升海洋法研究,近年来成功举办了亚太海洋法同盟海洋法国际暑期夏令营并推出了系列内刊,成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并在985海洋法项目方面多有建树。同时,国际法其他领域研究也在快速发展。比如:本所已数次成功举办高端国际法研讨会,就国际法上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本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协同创新中心等重要平台的建设。
    本所成员曾赴联合国参加谈判,多次获教育部、司法部、浙江省人民政府等颁发的科研成果奖,以专家身份应邀参加立法论证,为司法机关提供咨询。本所已和中国外交部条法司、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建立了良好的政学合作关系。同时,本所也和国内外的国际法研究重镇(如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武汉大学等)保持良好的交流与合作。本所持续举办各种国际性、全国性研讨会,形成了海洋法国际研讨会、国际法治与发展论坛等会议品牌。本所注重对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开设了多门全英文课程和双语课程,已培养了大量国内外研究生。
    在未来的发展中,本所将进一步扩大已有优势,集中力量研究国际法领域的重要问题,努力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研究基地和国际法学人才的重要输送源。
 
浙江大学刑法研究所简介 
    刑法学是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发展历史与浙江大学的校史几乎同步。经过多年发展,在队伍建设上,刑法所建立了合理的学术梯队,绝大多数研究成员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学习背景;在科研上,确立了具有地域优势和学术特色的研究方向;在教学上,注重引入真实案例实现课堂互动,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社会服务方面,以刑事案件辩护为基础,为解决社会争端提供智力支持。
    刑法所根据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区域特点和刑事犯罪活动特点,围绕市场经济和刑法规范之间的关系,以惩罚职务犯罪和经济犯罪的刑法学、预防职务犯罪和经济犯罪的犯罪学相结合为研究特色,推动基础理论和前沿学术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例如,阮方民教授在洗钱犯罪问题的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前沿地位,研究成果受到金融部门和司法机关的高度重视,多次受邀参与《反洗钱法》等法律法规的起草制定工作;叶良芳教授在刑事政策、经济犯罪等方面研究颇为深入,产生了相当的学术影响力;高艳东副教授在刑法解释、重大案例等方面研究独树一帜,见解新颖,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李华副教授在女性犯罪学和被害人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也有相当深度;王钰博士在规范刑法,特别是德国刑法方面,功底扎实,开辟了一片新的研究领域。
    刑法所一向注重“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近年来,刑法所教师在核心刊物公开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刑法所还承担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专项任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司法部等研究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刑法学是法学院较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至今已为社会各界培养了近百名优秀硕士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刑法所开设了刑法原理、各罪研究、犯罪学、国际刑法、刑事法专题等课程,教学时强调理案结合,“无案例不刑法”,形成刑法所鲜明的教学特色。
    刑法所特别关注司法实践,强调服务社会,践行法治。例如,阮方民教授、李华副教授在轰动全国的“张氏叔侄冤案”中为被告方免费代理,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这是刑法所的一张名片。
 
诉讼法研究中心简介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诉讼法研究中心(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以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学科浙江大学公法学为依托,秉承光华法学院“求是厚德,明法致公”的院训,坚持“专业典范,社会公义”的教育与研究理想,旨在促进诉讼法学之发展与提倡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之研究。
    浙江大学诉讼法学科主要包括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原理等研究方向。中心的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多名教师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世界名校学习、访学和讲学,具有良好的国际化背景。多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计划、之江青年学者、求是青年学者、钱江人才计划等荣誉称号。研究团队成员年龄全部在五十周岁以下,都处在学术生命的旺盛期,梯队结构合理。中心建有诉讼法学博士后工作站、诉讼法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在读博士生9人,硕士生30余人和若干LL.M留学生。
    本中心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SSCI期刊等中外重要刊物发表文章,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11工程”、“985工程”、教育部、司法部等重要研究项目。已连续三年举办刑事诉讼和司法制度系列国际会议,形成了积极的学术影响力。
    本中心基于创设之目的,尝试营造诉讼法学研究与交流的良好学术氛围与环境,以求从总体上提升诉讼法学研究的学术风气并带动学科发展与进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求宏图之业,但求以微薄之力,与诉讼法学界及司法实务界各位同仁、先进,共同探讨学术问题与实践难题,盼能共同进步,以提升我国诉讼法学之研究及促进诉讼法学界与实务界之交流。
    本中心的详情请见中心网站(浙大·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网):http://procedurallaw.zju.edu.cn/